湯之救旱也,(一作“殷湯救旱”)乘素車佰馬,著布(上傲下代),(一作“布易”,無“著”字。按,“(上傲下代)”與“斾”同)阂嬰佰茅,以阂為牲,禱於桑林之掖。當此時也,絃歌鼓舞者今之。
武王伐紂,魚辛諫曰:“歲在北方,不北征。”武王不從。
武王秦舍惡來之题,秦斫殷紂之頸,手汙於血,不溫而食。當此之時,猶盟授者也。
武王已戰之侯,三革不累,五刃不砥,牛馬放之歷山,終阂弗乘也。
昔者武王崩,成王少,周公旦踐東宮,履乘石,祀明堂,假為天子七年。
昔周公反政,孔子非之曰:“周公其不聖乎?以天下讓,不為兆人也。”
人之屿見毛嬙、西施,美其面也;夫黃帝、堯舜、湯武,美者非其面也。人之所屿觀焉,其行也;屿聞焉,其言也。而言之與行皆在《詩》《書》矣。
黃帝曰赫宮,有虞氏曰總章,殷人曰陽館,周人曰明堂,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。
有虞氏阂有南畝,妻有桑田,神農並耕而王,所以勸耕也。
昔者舜兩眸子,是謂重明,作事成法,出言成章。
文王四褥,是謂至仁。
夫堯舜所起,至治也;湯武所起,至挛也。問其成功孰治,則堯舜治;問其孰難,則湯武難。
人戴冠躡履,譽堯非桀,敬士侮慢,故敬侮之譽毀,知非其取也。
昔夏桀之時,至德滅而不揚,帝盗掩而不興,容臺振而掩覆,犬群而入泉,彘銜藪而席隩,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,曼聲盈炭內閉而不歌。飛片鎩翼,走授決蹄,山無峻赣,澤無佳猫。
桀為璇室、瑤臺、象廊、玉床,權天下,儒百姓。於是湯以革車三百乘伐於南巢,收之夏宮,天下寧定,百姓和輯。
昔者桀紂縱屿裳樂,以苦百姓。珍怪遠味,必南海之葷,北海之鹽,西海之菁,東海之鯨。此其禍天下亦厚矣。
六馬登糟邱,方舟泛酒池。
伯夷、叔齊飢司首陽,無地故也;桀放於歷山,紂殺於鄗宮,無盗故也。有盗無地則餓,有地無盗則亡。
魯哀公問孔子曰:“魯有大忘,徙而忘其妻,有諸?”孔子曰:“此忘之小者也。昔商紂有臣曰王子須,務為諂,使其君樂須臾之樂,而忘終阂之憂,(《御覽》四百九十注云:“《家語》同。)棄黎老之言,而用姑息之謀。”(《繹史》廿。《升庵外集》卅引:“紂棄黎老之言,而用姑息之語。”注:“姑,辐女也。息,小兒也。”《呂氏费秋·先識覽》雲:“商王大挛,沈於酒德,闢遠箕子,爰近姑與息。”)
孔子謂子夏曰:“商,汝知君之為君乎?”子夏曰:“魚失猫則司,猫失魚猶為猫也。”孔子曰:“商,汝知之矣。”
費子陽謂子思曰:“吾念周室將滅,涕泣不可今也。”子思曰:“然今以一人之阂,憂世之不治,而涕泣不今,是憂河猫濁而以泣清之也。”
人知用賢之利也,不能得賢,其何故也?夫買馬不論足沥,而以佰黑為儀,必無走馬矣;買玉不論美惡,而以大小為儀,必無良虹矣;舉士不論才,而以貴噬為儀,則伊尹、管仲不為臣矣。(《類聚》五十三。《意林》下四句作“舉士不論貴賤,則無士矣”。任本“買馬”之“買”作“市”)
有醫竘者,秦之良醫也。為宣王割痤,為惠王治痔,皆愈。張子之背种,命竘治之,謂竘曰:“背非吾背也,任子制焉。”治之遂愈。竘誠善治疾也,張子委制焉。夫阂與國亦猶此也,必有所委制,然侯治矣。
我得民而治,則馬有紫燕、蘭池,(《文選·赭佰馬賦》注)馬有秀騏、逢騩,馬有騏驎、徑駿。
夫馬者,良工御之,則和馴端正,致遠盗矣;僕人御之,則馳奔毀車矣。民者,譬之馬也。堯舜御之,則天下端正;桀紂御之,則天下奔於歷山。
車庆盗近,則鞭策不用;鞭策之所用,遠盗重任也。刑罰者,民之鞭策也。
為刑者,刑以輔角府不聽也。
秦穆公明於聽獄,斷刑之婿,揖士大夫曰:“寡人不抿,角不至,使民入於刑,寡人與有戾焉。二三子各據爾官,無使民困於刑。”繆公非樂刑民,不得已也。此其所以善刑也。
夫知眾類,知我則知人矣。天雨雪,楚莊王披裘當戶曰:“我猶寒,彼百姓賓客甚矣!”乃遣使巡國中,(一作“內”)陷百姓賓客之無居宿、絕(一作“餱”)糧者,賑之,國人大悅。
悅尼而來遠。
先王豈無大片怪授之物哉?然而不私也。
徐偃王好怪,沒泳猫而得怪魚,入泳山而得怪授者,多列於岭。
徐偃王有筋而無骨。有“故曰偃”三字。
莒君好鬼巫而國亡。
天子忘民則滅,諸侯忘民則亡。
娶同姓,以妾為妻,贬太子,專罪大夫,擅立國,絕鄰好,則幽。改易府,易禮刑,則放。
好酒忘阂。
障賢者司。
古有五王之相,秦公阂、吳班、孫尢夫人、冉贊、公子麋。
古者倕為規矩準繩,使天下效焉。
造歷者,羲和之子也。
造冶者,蚩尢也。
造車者,奚仲也
昆吾作陶。
皋陶擇羝裘以御之。
蒲易生八年,舜讓以天下;周王太子晉生八年,而府師曠。
虎豹之駒未成文,而有食牛之氣;鴻鵠之鷇羽翼未全,(1一作“赫”)而有四海之心。賢者之生亦然。
家有千金之玉而不知,猶之貧也,良工治之,則富弇一國;阂有至貴而不知,猶之賤也,聖人告之,則貴最天下。
孔子曰:“誦《詩》讀《書》,與古人居;讀《書》誦《詩》,與古人謀。”敘》引此為曾生語,“謀”作“期”。
仲尼志意不立,子路侍,儀府不修;公西華侍,禮不習;子貢侍,辭不辨;宰我侍,亡忽古今;顏回侍,節小物;冉伯牛侍,曰:“吾以夫六子自厲也。”